最近迷上了日劇《Dr.倫太郎》。劇中描述了一個運用同理心和病人談話的精神科醫師,用心治療病人的故事。
劇中的女主角明良,因為幼時被母親拋棄,被藝妓院的媽媽撫養長大。她原本的母親好賭成性,常常賭輸了到處借錢;在明良幼時也常常拋棄她離家,讓她留下了一個創傷。她的母親在她長大之後再次回來了,但卻是為了借錢而回來,每次她需要錢的時候,總是要她女兒弄錢給她,於是明良的身體內,出現了第二個人格夢乃,夢乃靠著當藝妓來籌錢,為的就是要把她母親留在她身旁。
在她母親不再需要他幫忙之後,夢乃這個人格瘋狂的闖入了倫太郎醫生家,就為了找錢來留住她母親......
這一句話讓我蠻有感觸的,即使是在糟糕的父母,兒女還是會想把她留在身旁阿。這讓我想到了一個諮商師,曾在張老師培訓課說過,他遇到了一個傷人個案,那個父親為了阻止兒子偷錢,居然把兒子的手放到火裡面烤;但即使是這樣的父親,也是愛著他兒子的,只是他用的方法錯了,他背後的情感卻是真摯的。也許在親情、愛情、友情都是這樣吧,這是我一直相信著的,恨也是愛情的一部分,因為防衛而產生的,所有的生氣、憤怒、難過等等,背後那份情感都是一樣的。
只是,如果今天我們面對的是不可挽回的缺憾,我們又該如何去面對、處理它呢?如果人生可以完美無缺,所相愛的人都能夠永遠在一起,父母家人都能夠永遠不分離,那當然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,但是我想這是不切實際的。人生必然會留下缺憾,沒有人能完美,所以怎麼去面對缺憾,是我們必須去學習的。